师父

评分:
6.0 还行

原名:师父又名:师傅 / The Final Master / The Master

分类:剧情 / 动作 / 武侠 /  中国大陆  2015 

简介: 民国年间南派咏春传人陈识(廖凡 饰)来到天津,结识了天津武术泰斗郑山傲(金士杰

更新时间:2016-01-30

师父影评:师父:隐隐的悲伤

《师父》是一个悲剧,也是一曲挽歌。

首先,“师父”本身是一个近乎消失了的称呼。“一朝为师,终生为父”就简单讲清了师父对于徒弟的如师如父的关系。如今的师徒传承,基本都只有“师”没有了“父”。当前常用的“师傅”,只是被延伸出来用于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而已,比如出租车司机,磨刀匠等,甚至连尊敬的意味都在日益减少。传统文化里的“师父”,对待学徒,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负责弟子的人格命运。一般成为师徒关系,弟子首先需要先出拜山贴,入门还需要拜师仪式,正规的多。这种习俗,大概在赵本山及郭德纲收徒时还能窥见一二。入得门来,才能习得真传。成为赵本山的入门弟子,才能学他的绝活,而仅仅去赵本山艺术学院里上课,听一听赵本山的讲座,基本上什么也学不来。成为本山艺术学院的学生,听过赵本山的讲座,大概就可以称赵本山为“老师”,自称为赵老师的学生了,但这不代表就是他的“弟子”,他也不是你的“师父”。

赵本山的徒弟们还算好的,少有主动背叛师门的,也很少有弟子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而郭德纲与德云社在这方面就差了很多,一拨一拨弟子背叛师门,还时不时说说师父的风凉话。同为江湖人士,这是赵本山的幸与郭德纲的不幸。现代的江湖,已经很小,小到贵为宗师,都容不得撒一点野。十年前的郭德纲还以“非著名相声演员”自称,那时的德云社在民间已经非常红火,却不见容于相声界的主流,这种主流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代表,以官方的认可为准则,于是吹捧拍的马季都成为了大师。郭德纲再牛,技艺再高,也只在民间,不被曲协认可。反观赵本山,这两年他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红的时候叱咤风云,连省部级都得看他的脸色,而一旦零落成泥,连本地的地方小官都不会正眼瞧他几眼,势利的媒体更是整天看他的笑话。政治与技艺的关系,大致如此。一代宗师又如何,容你时你且放肆,容不下你,就去死一死。不仅演艺界如此,掌有经济实力的郭广昌、徐明不也同样被人控制如木偶。

时移世易,今日之悲风,早在100年前就展露无余。《师父》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上面提到了江湖,如果说赵本山、郭德纲是江湖人士,大家可能会一愣,但说他们有江湖义气,则往往都能够接受。而实际上,相声、戏剧、评书、杂耍、游医、货郎等这些人等,恰恰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江湖主流。他们流散与江河湖海之上,为了能够在街头混口饭吃,幕天席地餐风饮露,受尽白眼与凌辱,不少人为了生存半靠技艺半靠坑蒙拐骗,以至于“江湖”并不是什么褒义词,而是等同于三教九流之属,入不得高雅之堂。电影《梅兰芳》中的“十三燕”就很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恪守陈规,一心想要做好本分,并对来自前朝皇帝的恩赐念念不忘。其实那时的戏剧界的谭鑫培(谭叫天)、杨小楼,相声界的张三禄(管儿张)、朱绍文(穷不怕)、摔跤界的宝三爷(神跤甄三),义盗燕子李三等都属此流,看他们的艺名就能看出端倪,充满低贱与自嘲,其他像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江湖大牛,地位丝毫不啻于当今的四大天王及各色暖男红伶,但在当时也不过是跳梁小丑一样,活得很卑微。其实,《师父》里的“脚行”也属于江湖之流,咏春师父陈识很轻蔑地就说“脚行与武行交手,简直就是笑话”。武行看不起脚行,是很明显的。在武行眼中,出卖脚力的脚行与出卖体力的摔跤客宝三差不多,都不入流。

实际上,《师父》把武林成为武行,也不是很精准。因为戏剧里也有一个武行,专门为戏剧培养武生。真正与江湖对应的,是武林。

江湖之成为江湖,是因为从业者都居无定所,颠簸流离,生活水准较差。而武行则不是,在冷兵器时代,武与文相辅相成,有着明确的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正脉。岳父的岳家军及岳家拳,戚继光的戚家军,都是训练有素的国之重梁,引为江山的依靠。武学源远流长,作为正统,文有科举,武有武举,学得好是可以中武状元,或者作为各朝的武将,是非常有归属感的。再不济,还可以开武馆,做镖局,或者做侍卫,都是当时的正经职业,登得上庙堂之高。文有五书四经,有百家争鸣,武自然也有各种流派,这不同的门派之间,就构成了武林。到了清朝时,西风东渐,武举地位下降,但拳术下移,成为民间强身护体的实用招数,武林的地位一时更为显著,涌现出了一批宗师,像董海川、李存义、孙禄堂、向云祥、李景林、韩慕侠、大刀王五等人,他们代表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六合拳等大都是北派的正宗。这些北派拳术大概源于北方的气候与自然条件,多以腿快为主要特色,主张大开大合,刚猛快速,而相对于北派的南拳则以注重手上功夫,主张桥来桥上压,以半马为根基,因此也有“南拳北腿”的说法。以上几位武学大家之所以爆的大名,还是因为他们与政治权力结合的比较深一些有关系。像董海川本身是皇家护卫,在皇宫里当差,而杜心五、韩慕侠则分别作为宋教仁的保镖周恩来的师父。而南拳当时出名者则较少,主要在于南派拳师恪守传承,每代收徒甚少,像咏春拳早期每一代收徒不过三五人而已,这么少的人,怎么可能著名于世呢?像真有名者不过杜心五寥寥几人而已,其他如洪熙官、方世玉、黄飞鸿、叶问等人的出名,不过是后世的恰当发掘而已。南派的拳术有洪拳、蔡李佛、铁线拳、咏春拳等。北派其他还有螳螂拳、燕青拳、三皇炮等。加在一起,林林种种,有数百种。

霍元甲也是北方的拳师之一,不过在当时的名声并不特别突出,是高手,但绝非超一流高手,就像黄飞鸿在当时只是南派诸多宗派之一,并不显著。但因为他们的故事得到了后世的发掘,经过多版本影视的演绎,遂成为影视里的一代宗师,比其他人都更有名的多。

笼统的武林之所以被称为武林,其实也是后世的称法,主要归功于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他从“文林”“绿林”的说法中得到灵感,把拳术界统称为“武林”,随后被发扬光大。宫白羽与还珠楼主、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合称为早期的武侠小说五大家。不过,等到梁羽生、金庸一代新派武侠小说作家的崛起,慢慢的“江湖”就取代了“武林”,成为新的说法,被用来概况习武之人的生存世界了。

还有一点,武侠电影在香港被发扬光大,实际上与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等人密不可分。在他们之前,地位更为重要的当属刘湛、于占元、袁小田和粉菊花四人。刘湛即刘家良之父,他是黄飞鸿的徒孙,是黄飞鸿弟子猪肉荣(林世荣)的入室弟子,黄飞鸿成为影视界的一代宗师,刘湛当属首功。刘湛与刘家良、刘家荣父子一脉,出身于传统武馆,他们的功夫多硬桥硬马,实打实肉碰肉的多,更接近眼下的徐浩峰风格。而于占元(徒弟有洪金宝、成龙等)、袁小田(儿子加徒弟有袁和平、袁仁祥等)和粉菊花(徒弟有林正英、董玮等)三人则原属于戏剧版中的武行,从戏剧而电影,顺势而为,他们沿着戏剧武行的惯性思维,将戏剧中许多花俏的动作带入到了香港的武侠及动作电影之中。典型的如翻跟斗,正宗打架,那里翻得来跟斗,但舞台戏剧需要夸张,武行动辄需要翻跟斗来吸引台下观众。到了电影中,轻轻一碰,被打者就翻一个大跟斗,这就是典型的戏剧动作影响。到了徐克,单纯动作已经无法满足他的美学观,于是各种吊威亚,还有凌厉的剪辑,用电影的手法让武侠成为了飞来飞去一路。时间一久,受到影响的观众就把江湖与武林,以及武行就彻底给闹混了。不明真相的老外,更是因为李小龙、徐克的影响,以为中国人都很会打,而且能飞。但他们能则能焉,也把武侠带上了巅峰也带入了歧途。以至于后来者想要翻新出奇,都难上加难。对了,李小龙也是出身武馆,师承叶问,所有他的动作片也是硬桥硬马一派,因为他成功走向了,因此更为有名。

李安执导《卧虎藏龙》,改编于王度庐的旧派武侠小说。说是武侠片,《卧虎藏龙》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古装文艺片。它更多聚焦于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欲迎还拒欲说还休的爱情悲剧,游走在责任与爱情之间的抉择与折磨,这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也因此更打动人心,以至于成为了经典。而单论武打场面,其实《卧虎藏龙》并不称著,起码没有超越徐克等人,在当时华语语境中也没有多少人觉得《卧虎藏龙》有多牛。至于张艺谋与陈凯歌,他们在武侠上的创新,除了色彩,其他简直就是笑话。

现在,徐浩峰要做新武侠,或者新动作片,难度不小。论情怀,无论《倭寇的踪迹》、《师父》,还是《道士下山》,都比不上李安,也比不上王家卫。但他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的拨乱反正,他很努力地想要告诉人,真实的武林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拳法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民国社会又是什么样子的。隐约着,徐浩峰还努力想要表达出对传统人文与道统的怀念,并以此折射出对眼下社会礼崩乐坏的不满。

可惜,《箭士柳白猿》至今没有公映,又没有资源可看,以至于无法得知徐浩峰想要表达的内容。仅从徐浩峰参与过的《倭寇的踪迹》《师父》《道士下山》《一代宗师》寻找他的意蕴,实际上也由于样本量过低而无法得出更明确的结论。这个也没有办法,只能就现有样本去简略分析。

在《倭寇的踪迹》中,徐浩峰着力想正本清源的是武术与技法的关系。武术,尤其是现世中流传的各种拳术,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视觉艺术,成为了缺乏实战的无根之架。现世的所谓中国武术大家,如果进行实战,基本上都抵不过体育院校里毫无功夫底子的普通壮汉。拳法打的再好,还不如对肌肉、肌腱、关节充分训练的猛男,这是不争的事实。武术再好的人,也抵不了拳击手的一记直拳。《道士下山》的小说原本作者是徐浩峰,所以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他的想法,它讲述的是拳法再精妙,也需要有社会历练,需要有宏观哲学的思辨,要想成为宗师,不仅需要拳术,还需要好的人格。《一代宗师》里徐浩峰的影子可能要淡一些,因为王家卫的个人风格实在太过于明显了,但从故事上讲述北拳南传,讲传统道统的消亡,这一点上恰恰形成了与《师父》的对应。

《一代宗师》讲北派拳术八卦拳、八极拳、形意拳南下的故事,进而融合了咏春拳,被叶问融会贯通,卓然成为大家。《师父》讲述的是反过来的故事,说的是咏春拳北上挑战北方拳派的故事。王家卫牛逼之处,在于他讲述的是道统的藕断丝连,讲出了香港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真派道统,尽管残缺,尽管充满遗憾,但毕竟还是延续了下来。王家卫表现除了对当今社会架构中文化传承的勾勒,使之变得更为清晰,而《师父》则是一则意淫,徐浩峰努力虚拟出一个武林社会,然后其中的规矩与传承,只是他的笔触是悲悯的,充满了忧伤,于是《师父》的故事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讲的是夕阳余晖里的残霞。

当然,真实传承中压根不存在南拳北传的事,更没有咏春北上的说法。咏春拳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小拳种,只传于富家子弟之间,用于防身。直到民国中叶,佛山人叶问在本地生存不下去,逃难至香港,为了生计而广收门徒,才让咏春走出了门庭之外,更因为叶问的徒弟之一李小龙而闻名于世界。

《师父》讲述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咏春拳师父陈识,拾一个虚构人物,非要对应一下的话,大致应该是叶问的师父陈华顺。陈华顺早年是一位账房先生,以帮人收钱为生,又能打,因此外号“找钱华”。陈华顺师承于咏春大师梁赞,然后传于叶问,在咏春历史上承上启下,是一位过度人物,故事并不多,不像梁赞与叶问。这样,除了年代相仿,都姓陈之外,陈识与陈华顺之间就几乎没有更多关联了。不过,咏春拳传于富家之中,这点倒是吻合了。片中陈识最富时家有99间房,算是明证之一。

《师父》其实最想讲的还是北派拳法的传承,尤其是天津卫的民国武林故事,但用一个人而将整个天津北派拳法串联起来,就必须是一位外来者,这是讲故事的角度,不得不为之。于是,这位外来者就成为了咏春拳的师父陈识,大概是咏春太有名了,徐浩峰偷懒地借来一用吧。

话说陈识在海外多年,结果回国后发现自家的99间房全都没了,好不容易收回了一套,陈识想要靠此作为基础,重新振起陈家的威风与家业。而这种重振,快捷方式应当是到功名利禄之地去快速地捞一把。因此,陈识选择北上,目标天津卫。

天津作为一个港口,在水路之上扼守住了北京的门户,因此是北京的天然的卫城,因此也被称为天津卫。清朝时期,由于皇室的封闭,不愿意西方人居住在北京,更愿意他们留在天津卫,因此天津就成为了中西交流的重镇。重要时连直隶总督都将办公地点放到天津,奔波于省城保定与天津之间。天津一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地位丝毫不亚于北京及上海,其繁荣之处,至今可在五大道、意大利风情街建筑群上可见一斑,其他如小白楼、起士林、劝业场都是民国遗产。

天津曲艺至今是流派重镇,民国时更为发达。单从名人故居上看,像马连良、焦菊隐、李叔同、袁克定等一大批文人名士居住于此。雅俗文化同在,武术参加在其中,也蔚为大观,尤其是义和团在天津有过发展,对武术的壮大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武馆的开设上,我们都知道的霍元甲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如韩慕侠、李存义、王绛云等宗师等都在天津开过武馆,而且那个时候的武术被称为国术,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武术馆也称为国术馆。民国期间,除了“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外,“天津武术学会”、“进德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天津武德会”等相继成立,不同规模的武术馆、社有128个,部分学校开设了国术课。大大小小的武馆,组成了一个武行,也组成了一个武林。

以下为剧透,慎看!不看剧透的话,可以直接跳到倒数第二段。

《师父》中,陈识南拳北来,他想要在天津开宗立派,建立武馆,传授些真实的拳法。如上所云,在陈识看来,这些个武馆,如同体育学校,是只传技不传艺的,学生在里面学不到真东西。陈识想要开设一个武馆,教授一些真东西,但作为外人,要想在派系林立的天津立脚,必须要按规律来,这个规矩就是踢馆。《师父》中天津的武馆有18家,新人要想在天津开新馆,必须踢掉8家才行。通常,有人能踢5家就不错。还有,按照规律,即便成功,踢了8家,等于是打败了一半天津的武林,这会让天津的武林抬不起头来,所以踢馆胜利的人是不能留在天津的,就是说胜了也是白胜。于是,真正想要踢馆的,就不能自己出手,往往需要培养一个徒弟,让他去踢,踢赢8家之后,徒弟离开天津,师父可以留下开馆。而且,这个徒弟还必须是天津人,天津人容得下天津人,可以不杀了这个弟子。

于是,陈识收了天津脚行的耿良辰为徒,让他来完成自己的抱负。这期间,他秘密教授耿良辰武术,自己又得装成贫民,以木匠活为生,还娶了起士林餐厅的女招待赵国卉为妻,以掩饰自己真正踢馆的意图。所以,《师父》里的“师父”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称呼,陈识收了耿良辰,是基于利用,因为即便是耿良辰胜了,也非伤即残,成为陈识的牺牲品。而耿良辰则仅仅是利用陈识的武术,靠近师娘,扬名立万。这里的师徒关系,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甚至爱情也只是完成利益的手段,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利字。真正的传统,已经崩塌,三纲中的“子为父纲,妻为夫纲”都已经变味。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反讽意味,一个沦落中的中国,蜕变中的中国,呼之欲出。

但是,这还不是最坏的,陈识利用了耿良辰,利用了赵国卉,他所追求的,依然是传统内的胜利,想要在武林之中混出名堂来。但是历史的发展,早已超出了陈识的理解之外,即便他踢馆成功了,却依然发现他无法完成自己的夙愿。因为,新的力量诞生了,那就是代表了政治力量的军方。武林斗来斗去,都没有什么意思,尤其是西方的火器兴起,在强大的现代武器面前,冷兵器时代的各种刀枪剑戟又算得了什么?武术,对于运动潜力的发掘,在《师父》中的郑山傲看来,还不如西洋的一个普通舞蹈做得好。如果西方人对肌肉的掌握更强一些,那么中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了。就像现在随便一个拳击手,就可以秒杀中国的武术大师,郑山傲猜得没错。在郑山傲看来,武术的发展,只能将其转化成技艺,导入到军队中去,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意义。这一点,不仅郑山傲有所发现,军方也发现,于是军方想要收编整个武林。陈识所有的努力,在强大的军方面前,都不过是一种儿戏。这种发现,让陈识感到震惊,也感到绝望。

还有,陈识毕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机器。他利用了耿良辰,看到了耿良辰的死亡;利用了赵国卉,看到了赵国卉以后悲惨的命运,心有不忍,他升起自己柔软的一面,毕竟他是传统中人。于是,一切都变成了悲剧,眼看着别人为了你而牺牲,自己想要的又无法得到,这种痛,痛得锥心。《师父》最后戛然而止,留下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悲剧的架子,让观众在心中去补齐。

一个民国时期旧传统的最后一丝余晖,就这样展现了出来,通过武林,将道统的坍塌与毁灭,不动声色地演绎了出来。这个片子里,没有谁是最后的胜者,所有人都是大悲剧时代里的小悲剧。这是徐浩峰对于传统社会的怀恋,与一丝叹息,因为追不回,又眼看着它一点点地消失。这种慨叹,以及怆望,看得人有戚戚焉。就像《道士下山》,居然还在讲述如何成为宗师的方式。一个已经失去的武林,努力还原的,只是悲怆的碎片。唉!

实际上,民国武林将在军队中得以发扬,武林与政治的关系,纠纠缠缠,本来就无法掰开。这是徐浩峰所没有讲的。民国十大武术家之中,孙禄堂做过徐世昌与段祺瑞的护卫工作,李景林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军阀,李书文好一点但他的弟子霍殿阁是满洲伪皇帝溥仪的护卫,向云祥则应宋哲元之邀请培养了国民革命军的大刀队在“喜峰口”获得过大胜,张策则做过张作霖的护卫工作,杜心五则是宋教仁的保镖,刘百川不仅做过黄埔军校的教官还做过蒋介石的护卫。看吧,他们无一例外,都与政治分不开,徐浩峰那个独立于军政之外的武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一悲吧。

师父的相关影评

师父
槑槑 • 规矩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