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

评分:
0.0 很差

原名:柳浪闻莺又名:The Chanting Willows / Peach Blossoms in Fan

分类:剧情 / 爱情 /  中国大陆  2021 

简介: 影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故事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

更新时间:2022-03-10

柳浪闻莺影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柳浪闻莺》这部电影,等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前期宣传一波接一波,又是参加金鸡奖又是各种点映各种路演,终于在3月5日成功上映了。之前说过,点映的时候买票让上海的小伙伴带着妈妈去看了,听了两人的反馈,以及看了不少网上的影评之后,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抱多么大的期许。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当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居然觉得还不错,比我预想中好了不少。

整部电影的基调就是90年代,不管是从整体的滤镜使用还是4:3的屏幕来看,都还原了90年代初期的感觉。这一点,我还蛮有感触,看到这些布景和景致,会让我回想起我很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去上班时候的感受,印象分可以拉满了。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是三位主演的演绎。每个人都将自身角色中的特点尽可能通过表演来展现出来,因为这部电影的对白相对较少,内心感情戏份比较重,所以表演难度还是蛮大的。郑云龙,可以说是戏痴,我能感受到他在接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定做了非常丰富的人物分析工作,他用他的方式把工欲善身上那种优柔寡断、做事遮遮掩掩的小家子气演的淋漓尽致。两位女主中,由于剧本本身改编的原因,我认为银心的人物塑造上相对来说更丰满一些,而垂髫的表演三位中相对较弱,也许是因为这个角色较原著中改变的最大,所以人物性格改变的最多。总体来说,虽然于我来讲很多感情发展无法实现逻辑闭环,但看演员们的表演,还是能被其中的感情感染到的。

想详细说一下对于整部电影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的看法。这也是我认为整部电影失败的地方。首先说,电影相较于《柳浪闻莺》的小说改编了很多内容。小说很短小,一共80页,85000字,我看书速度很慢,昨天仔仔细细重新看了一遍并做了笔记和标注的情况下也只用了两个小时,看书速度快的,大半个小时也就读完了。所以从时间上讲,留给电影的发挥空间还是蛮大的。小说虽短,但是逻辑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故事也发生在一个读者可以充分理解的范围之内。所以,有这么好的蓝本,我不太理解,电影是怎样改成现在这个略显混乱的故事的。

可以肯定的是,电影的制作方最开始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初心是做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片。《柳浪闻莺》从名字到内容都非常符合制作方的预期,而且制作方之前通过女性电影吃到过甜头,在制作女性电影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恰恰是两位可以有很多戏剧冲突和可能性的女性。总之,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做一部讲述女性外加传统文化元素越剧的文艺电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开始招募演员的时候就是打着推广传统文化和越剧的旗号开始的。之前看到有人讲"人类心灵的诉求有一些原始的准则,我们希望同时享有‘海上生明月’的超然和‘天涯共此时’的亲密,艺术如果只是偏向对寥廓与清冷的诉求,将会变得无聊,如果只是偏向对人情人欲的呈现,就会变得琐屑。"文艺片就是这样,要将两者结合的恰到好处,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以及演员的功底。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整体上是辽阔清冷与人情人欲都有些过了。

也许是因为要制作女性电影的初衷,所以将小说中通过工欲善的视角展开整个故事,改编成了通过两个女主的视角展现整个故事。这势必就削弱了男主角在整个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小说中,通过男性视角看待垂髫因着对越剧近乎疯狂的执着从开始走到最后,而电影的改编只能通过垂髫自己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质,所以给垂髫添加了很多原本没有的戏。有些戏可以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有些戏却起了反作用。我将从三人的感情纠葛来分析这些改变到底是更好了还是画蛇添足了。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个故事仍然在讲一个三角关系的爱情故事。既然是三角关系,两男一女或是两女一男这种排列组合可以发生的故事从古至今发实在太多。到如今这个时代,真的想要编出新花样,基本是不可能的。编剧导演势必要在三角关系中增加其他情感因素来给这个三角恋更多的感情支撑,所以他们选择了增加两位女主中间的感情戏份。看很多观众说这是一部百合片,两位女主之间还有一层懵懂的爱情。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而已,小说因着是通过工欲善的视角展现,所以根本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是展现两位女主之间什么暧昧不明的关系,电影中虽然增加了两位女主的互动戏份,但是,也绝对没有超越闺蜜、竞争对手等关系的其他任何关系。电影只是强化了两人的友谊而已。但是,友谊有些时候是比爱情更让人感动的情感,在两位女主角的感情关系的处理上,电影的确将两人的故事线完整了。

说回三人的爱情。首先是男主和女主。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堂讲扇子的文化交流课上。在小说中,这是一个要比电影中更重要的场景。当时先是垂髫讲了一段对"工欲善"名字的理解引起了工欲善的注意。听完垂髫的话,工欲善的感觉"就像是措手不及地就被什么东西当胸撞了一下"。然后工欲善为了能"说出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于是就高谈阔论最后说到女小生的"第三性"的问题,这的确是引起垂髫注意的一个话题。但是电影只保留了工欲善的高谈阔论,把垂髫的戏份全部删掉了,少了这些铺垫,对于工欲善后面爱上垂髫就会显得非常突兀。难道,就因为垂髫个子高戴个墨镜就能吸引心高气傲的工老师吗?这显然不合逻辑。后面工欲善到朋友家吃饭,朋友的妻子告诉他垂髫有男朋友了,但是希望可以撮合他和银心,银心还给他留了越剧汇演的票。后面就到了他去看越剧汇演,于是在我看来最匪夷所思的画眉那一幕发生了。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后台,看到垂髫在上妆,因为眼睛看不清楚,非常近地看着工欲善的脸问他眉画得怎样,这时候,工欲善接过眉笔帮着垂髫把眉画好。这一幕也许在导演和主创看来是自己改得点睛之笔吧,因为这幕的剧照也是最早放出来的剧照之一,各种宣传都少不了。因为,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略微有点常识,就会知道"画眉"是件多么暧昧的事。眉是"七情之虹","黛眉一展百媚生"。我对这一幕的不理解在于,加的不是时候,太早了,因为从前期铺垫来说,工欲善在那之前一共见过垂髫两次,只是印象深刻,因为对垂髫还不甚了解,所以没有任何其他感情展现出来,真正爱上垂髫应该是在看到垂髫在台上演戏之后。所以,加了这一段,除了展现出来两人人品并不好以外,对故事的完整性没有任何帮助。

工欲善这个人本身要远比电影中展现的丰满的多。由于编剧和导演的魔改,很多前因后果都没有交代清楚,演员也只能依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前期做的准备去演绎。那工欲善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他不得志,这也是他能跟垂髫惺惺相惜的很大一个原因。他也是留校的名额被他的朋友也就是电影里把银心介绍给他的郑杰"抢去",自己才会开扇庄的。他跟垂髫相像的还有一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他爸爸是画扇子的,爸爸的爸爸也是画扇子的,而垂髫的妈妈是唱越剧的,妈妈的爸爸也是唱越剧的。他们都有家庭传统,都有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追求。两人的不同点在于,垂髫对于越剧事业更加执着,不管眼睛如何,舞台多大,只要能唱她就会唱,后来因为生计学了盲人按摩,她对工欲善讲"无论做什么她都能做到最好"(这么重要的人物性格表现对白被编剧和导演删得无影无踪)。然而工欲善对于画扇子的感觉则是他只能画扇子,除了画扇子他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他的第二个人物特点。第三,他心气高,也许是祖祖辈辈画扇子,是那时候相对有文化有审美能力的一群人吧,所以他对于自己的择偶标准定为"独一无二",所以他才会被垂髫所吸引。这里还有另一层原因,为什么垂髫会与众不同。小说中字里行间有介绍,剧团的演员往往结了婚"让她从剧团花旦岗位上退下来,调到戏剧家协会,从此小姐成了丫头、打杂。工欲善的一些老师同学,往往通过这等途径先把大众情人娶到手,在转为彻头彻尾的居家老婆。"银心就是这一类人,工欲善朋友的妻子也是这一类人,而且在书中朋友妻子叫"小王",只有一个最普通的姓氏没有具体名字,她其实只是这一类人的符号化的具象而已。工欲善打心里是看不上这些人的,所以他只能看上垂髫,根本不可能看上银心。第四点,工欲善虚伪、虚荣,这也是他做事总是遮遮掩掩的原因,但是他的确在扇子的研究中有非常庞大的知识储备,所以他觉得自己有资本,他为了在剧团的小姑娘们面前"说些不一样的"就可以侃侃而谈,把舞台上的扇子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也是他之所以可以不知道如何拒绝银心的照顾,并在听说垂髫和老板的事情之后,接受了银心,觉得在坚持等待什么没了意义,"银心也罢金心也罢"不添麻烦就可以了。第五点,他敏感自负又多疑,这是他评价垂髫的话,但是也恰恰说的是自己,所以他整个人生就是"永远拿把扇子在面前挡来挡去"。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的特点,其实说白了工欲善的人格在故事里应该是最完整的,然而,编剧和导演把所有能表现工欲善这个人物的行为、对话、心理状态能删则删,能改则改,七零八落。看完电影大家只能感受到,工欲善莫名其妙爱上了个戴眼镜的高个女小生,但是除了画眉那次并不付诸于行动,等着女主失意去跟自己滚了床单,不辞而别也不去问原因不去找,接受女二的照顾,但心里一直记挂着女主,只是个在两个女主中间不停摇摆的所谓渣男"工具人"。

对于垂髫的改编,那就更加失败了。垂髫这个角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坚强,他对于越剧表演的执着支撑着她一直唱下去,一次一次失败她都一次一次地站起来。从剧团落选后去唱社戏,社戏剧团经营不下去就跟工欲善合伙在扇庄门口唱,扇庄门口也唱不了了,就自己做戏。在得知自己没有被剧团留下之后,她的确有些失意,她去西湖边跟去给工欲善还扇子并告别,两人讲了很多话,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坚持,情到浓时,两人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吻,但激情退去,工欲善跟垂髫说"我不能趁人之危"。本来,这句话是表达工欲善为数不多的优秀品质的情节,而且这一部分剧情对于垂髫更为重要。本来可以表现垂髫从绝望到无可奈何地接受的一个过程,她不光是接受自己无法再在剧团唱戏,也在跟工欲善的对手戏中接受工欲善不会是自己的"梁山伯",这段情节也预示了两人即使灵魂上相互吸引着,但是最终也无法走到一起的现实。比起工欲善,垂髫是非常明媚的。然而,电影却把这么一段重要的戏全拆了删了。直接改成垂髫失意,找工欲善去滚了床单,然后不辞而别。这算啥呢?女性电影,女性就可以在失意的时候去找男人发泄自己的欲望,然后不负责任的一走了之?如果性别互换一下,还会觉得这段戏份正常吗?我一直认为,任何电影、剧集中的激情戏都是为了推进故事发展的。不是所有文艺片就非要有一段唯美的滚床单情节,这样的情节用的好了是艺术,用的不好就是恶俗。我想,制作方肯定知道,有这么一段戏,别管对剧情推进起没起到正向作用,但是日后宣传一定会用得上。

三位主角里面,改得最好的要数银心了。小说里是把银心当作反面角色来写的,她代表了那种自私自利的小市民阶级,她也不爱工欲善,一直黏着工欲善也许是因为家里不让她跟有家室的大款在一起的赌气,也许是在跟垂髫赌气。就算看到垂髫把扇子退给工欲善,工欲善要跟自己结婚办杭扇婚礼后忍不了爆发了,骂工欲善是"小男人",可是后面却原谅了他,依然要跟他结婚,直到工欲善去考研,大款又跟原配离了婚,才毅然决然离开了工欲善,跟大款出国了。电影里,为了给两位女主增加感情冲突,把垂髫落选的间接原因安在了银心身上,把银心对垂髫的嫉妒放大,不光嫉妒她的才华,还嫉妒她可以得到工欲善的爱。为了得到工欲善,不惜趁人之危,在工欲善不清醒的时候委身于他。这些在故事桥段在一个90年代的故事里也许合理,但是出现在一个2022年的电影里的确也显得有些老派套。这些类似于宫斗或者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络语"雌竞"的桥段放在10年前或者20年前的电影中才显得合适。但是后面银心看清了工欲善之后的爆发,然后没再回头的改编还是符合现在人们的价值观的。

也许是因为电影篇幅和故事走向等原因,电影将工欲善的朋友郑杰和妻子小王的存在也弱化了。但是这两个人在小说中,看似是背景板,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说的小王本身就代表了一类女性,而郑杰则是看得最明白的一个人,很多工欲善这个角色的性格特质都是出自于他的口中,比如说,他讲工欲善"想不到你这样品味之人也占了红尘气"其实是说工欲善看似是个文艺青年,其实本质也是俗人一个;再比如,工欲善评价垂髫"她那么敏感自负的一个人,能不多疑?"郑杰接着就说工欲善那是在说自己呢;再比如郑杰曾恶毒地攻击工欲善"你实在喜欢垂髫就为她承担,你娶个女盲人也是西湖风流佳话,可是你又不敢...你这人没把自己弄明白,也没把事情弄明白。所以你永远心挂两头,模糊不清。"然而这种种,剧里没有一点儿交代,只留给台词不多的郑云龙自己用眼神诠释了。

不管小说还是电影,在我看来唯一一个感情纯粹的人就是琴师了。琴师对垂髫是不离不弃。垂髫在剧团唱戏,他就在剧团拉琴;垂髫不能留在剧团了他也跟着走;垂髫为了唱戏可以跟有钱的大老板好,琴师就一个人回老家(电影里把这段说成有钱的老板对垂髫动手动脚,垂髫拒绝,呵呵,从这儿给女主立牌坊呢!女主主动找人滚床单泄欲的牌坊呢?);垂髫要自己组戏班子唱戏,琴师就去筹钱。琴师的爱是最无私的。

最后就是电影的结局,把工老师为了在女孩子面前表现胡沁的"第三性"上升到了这个电影的最高追求。说实在的,这特别没有必要,因为不是说这个主题不好,而是因为编剧和导演都达不到那么高的高度。电影的结尾,垂髫对工欲善说她参透了这句话的意思女小生就是"白马非马",直接把电影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也许我没看懂,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本就是个彻头彻尾俗不可耐的三角恋故事,还达不到上升哲学高度的地步,结尾的硬性拔高,显得又突兀,又奇怪。导演在路演的时候说,自己拍了两个结尾,最后选择了这一个。对于拍两个结尾这个事情,我只听说过像漫威这样为了防剧透的。向《柳浪闻莺》这样的电影拍两个结尾再在电影合成后选择一个看似高级的,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就是导演对整个故事脉络无法准确把握,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所以才给自己留个后手,多一个选择。

你说这部电影除了三位主演表演以外还有好的地方吗?其实也有,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电影当中运用各种意象,类似金鱼、珠帘、镜子等。金鱼在很多电影中是作为一种意味的象征符号,非常典型地隐喻了爱情、性和女人的命运。珠帘的运用总是在工欲善所在的场景,也许是在隐喻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和遮遮掩掩。镜子的意象有很多,但是银心与工欲善的那场戏,镜子里映出工欲善的画面简直是太美了。再就是电影中越剧的桥段也非常值得推荐。小说中所涉及的越剧剧目比电影中多很多,电影中基本只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后面社戏《情探 行路》,这里的取舍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现在观众对越剧的了解的确非常少,《梁山伯与祝英台》既是越剧中最经典的剧目,又是观众最为熟悉的故事,接受起来非常容易。而《行路》,观众虽然不熟悉,但是由于里面男小生是个大红脸的判官,视觉冲击力强,观众也会更容易记住。所以我跟朋友看完电影的感受都是觉得越剧很好听,是可以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达到了电影想要宣传越剧文化的初衷。

这部电影从筹备到宣发在到最终上映,的确可能经历了很多。现在愿意去做文艺片的制作公司可能越来越少了,文艺片,就像这部电影中的越剧艺术一样,不挣钱,我能理解去坚持做这件事情的确有很多困难。但是,后续的宣发直到今天,给我的感觉都是在利用郑云龙做粉丝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词条"郑云龙柳浪闻莺"、"郑云龙为贴合角色爆瘦30斤"、"郑云龙隔扇羞窥意中人"、"郑云龙柳浪闻莺首映"、"郑云龙柳浪闻莺路演"、"郑云龙吻戏连拍了3个通宵",看似正常的"柳浪闻莺终极预告片"点开看到的是郑云龙滚床单。正面的宣传当然很好,但是动辄就荧屏初吻、第一次激情戏这种噱头真是非常令人恼火,毕竟电影中还有女演员,吻戏、激情戏是为了推动剧情,现在到好,全为了满足人类的窥私欲和卖电影了。没错,郑云龙是这部剧能卖出去的最大保障,郑云龙的粉丝1000块的音乐剧能连刷N场,曲曲几十块的电影票不在话下。金爵奖点映的时候,电影票秒没,还被黄牛炒上四位数的天价,这恐怕都是主创们没经历过的场面。但是,这部电影也不可以绑架郑云龙啊。难道这部电影的初心不是要做女性电影不是要宣传越剧文化吗?宣传期这么久了我看到最符合电影主题的宣传词条是"柳浪闻莺里的中国文化有多美",这样的宣传不好吗?作为女性电影,对电影中两位女主角的宣传在哪儿呢?电影里郑云龙的角色被改得支离破碎,总共没几句像样的台词让他讲,结果到宣传期了,这部电影仿佛成了郑云龙的独角戏。还是那个观点,这部电影的制片也好导演也罢,可能对郑云龙来说有知遇之恩,但郑云龙自己可以感恩,你们为此道德绑架郑云龙就显得不地道了。

写这么多也是因为对这部电影倾注了感情,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的确比想象中的好,并且电影中所宣传的传统文化,越剧艺术也好扇子的艺术也好,都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


柳浪闻莺的相关影评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