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

评分:
6.0 还行

原名:北京女子图鉴又名:

分类:剧情 /  中国大陆  2018 

简介: 讲述了在北京打拼的职业女性的故事。她们被现实包裹,被压力、责任所困扰,她们也不断

更新时间:2018-09-15

北京女子图鉴影评:从《北京女子图鉴》看吃屎的景观

在消费社会,人人趋之若鹜、自产自销的都是屎一般的垃圾食品和垃圾信息。
在50年代的美国,一首结尾是“买买买,今天需要什么你就买什么”的合唱曲,每天要在电台反复播放70次。
在21世纪的国内当下,电商造节、地铁广告、公号营销...到处都在告诉你:“来买吧买吧买吧”。
所以,当看到《北京女子图鉴》里,女孩北漂的理想最后具化成了一只LV包——
作为同北漂的人,我感到有点哭笑不得,又觉得似乎也很理所自然。
就好像拥有某只口红,意味着你活得精致;拥有某个包,意味着体面而高档的人生。
一只LV包,就惚然成了你在大城市的价值、阶层代表,成了你是否取得事业成功的标志。
有人说,这是一种女人终于能够正视和追求自己欲望的“女权”;
可仔细一想,这种好像刚刚女权了又立马被消费主义裹挟着的身份认同,哪里女权了呢。
就好像最近在微博上爆火的一个词,「隐形贫困人口」,说的是那些在外挥金、回家吃土的年轻人。
自觉不自觉间,我们早已经身处以“文化”、“理想”、“爱自己”等为名的整个消费陷阱中了。
01.
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
我们曾经都对放羊娃“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人生逻辑感到哭笑不得。
但其实,消费主义的怪圈也是一样:
工作-累-消费解压-贫穷-更辛苦地工作-更累-更拼命的消费。
这是因为,消费主义从一开始建构的一个神话就是: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
婚钻是爱情的信物、玫瑰是浪漫的宣言;迪奥、香奈儿是优雅、轻奢、高贵的代表;
男人一定要有套像样的西装、手表和皮鞋;女人买奢侈品包包、口红才是爱自己,精致生活;
你穿什么、吃的什么,下班休闲活动是什么,都从整体上构建起这个人本身。
所以,《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刚去到北京,就被朋友的一番“包包决定地位”洗了脑。
刷信用卡买一个工资尚不能及的奢侈品包包,不是浪费,不是攀比,而是一种美德;
是自我犒赏,是体面的人生,是离梦想更近。
而事实上,这样,人已经不被当成“真实”的人了。
有的,只是工资单、各种收入、资产配置的必要外现。
有的,是通过消费实践,而获得的相应价值符号,以此而实现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
人们通过消费,满足自己对于阶层提升的幻想。
而这,正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02.
消费主义兴起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消费者被称为“爱国公民”。
在经历了多年的大萧条和战争后,大众消费成了美国复苏的起点。
50年代,电视机兴起,所有收入水平的家庭在当时都在家里供上了一台电视机。
电视广告和以工薪、中产阶级为目标的家庭剧,都为那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式样的生活模板。
《我爱露西》里,家庭主妇露西的穿衣、发饰,甚至小肥皂都成了主妇们采购模仿的对象;
而[度蜜月],可以让年轻人们婚后度蜜月变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广告里,去海边度假、买车、买房子的生活方式成了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幸福意识。
而另一方面,时尚报纸和杂志的出版发行量节节攀高。
迪奥、香奈儿等高端品牌从之前只向上流社会提供的高端定制,变得愈发亲民,开始有了向中产提供的成衣。
玛丽莲·梦露穿着性感泳衣在海边的时尚广告画,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女人第一次穿上泳衣;
也吸引着男人们,在假日带上家人、孩子,开上新买的汽车,奔赴海边度假。
那时候虽然没有Instagram,但你的邻居们,时时刻刻都在留意你的娱乐生活。
邻居有的,我们也绝对不能缺;邻居的休闲、娱乐方式,我们也一定要有。
那时,所有致力于追求更多、更新、更好购物者的“优秀公民”们,对比对象就是自己的邻居。
所以,也难怪消费文化会迅速席卷整个美国了。
但其实,往前追溯,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阶级差别的形成——
富人和中产已经开始用消费等级作阶级区分了。
要保持中产的身份特征,其一就是服装:紧身的花边衣裙,对劳动者来说既昂贵,又不方便干活;
然后是皮肤,肤白貌美,双手洁白,表明不用干活,在家养尊处优。
百货公司的出现、娱乐场所的增多、广告的出现等等,都是彼时消费主义在美国形成的起点和助推。
但如果说,那时还仅限在上流社会的贵族式消费的话,20世纪后就真的是全民狂潮的“大众消费”了。
03.
反消费主义
从现代广告业出现以来,人们就不断地被推到广告品牌的浪潮中。
被文化工业制造的、虚假的需求驱动,生活在消费主义的美丽幻象与幸福满足当中。
无时无刻不被时装、休闲、旅游、汽车、广告、网络等等体系包围着和控制着的消费社会——
可以让人人活成丰盛而空虚的“景观”。
需求是被操控的,认同是被设计的,公众生活在有组织的欺诈之中。
我们有反对过它吗?
以现代商业广告画为灵感,诞生了拼贴、复制的波普艺术。
而其中一个波普艺术家克拉斯·奥登伯格曾经将一个冰淇淋甜筒放大到12米高,放大成为室外装置品。
此外,还有放大的汉堡、果核、酒瓶、垃圾等等。
就像他自己所说:
知道我们的文明居然是建立在小圆面包和加了甜味剂的番茄酱上的,真是非常别扭。
帕索里尼拍[索多玛120天],让人们在其中吃屎,吃的还是自己拉的屎。
无疑是对消费社会的一种隐喻。
在消费社会,人人趋之若鹜、自产自销的都是屎一般的垃圾食品和垃圾信息。
巨蟒团的[人生七部曲]中,那个不断往胃里吃东西,直到身体撑爆的人,自然也是同样的隐喻。
而六、七十年代的这些反思,理论基础自然是新左派。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一针见血:
消费主义使人把不必要的虚假消费当做自己生命的核心,人人成为被同化的、不会思考的单向度的人。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更显睿智:
一个人在景观社会中的社会关系,退化为对商品化的身份标签的认可。景观带来的是一种被物化的世界观。
所以,以此为指导的,60年代的嬉皮运动、70年代的朋克运动,本质上,都是出于「反消费」的初衷而出现。
只是,又众所周知的,它们都失败了。
80年代,苹果和维珍(Virgin)等公司声名大噪,成为标志性的消费品牌。
而曾经的嬉皮乔布斯也自然成了成功学的最杰出代表,消费文化成了全球性的浪潮。
至于个体如何要在浪潮中保持清醒和反抗?
这大概又是个绝对不简单的困境。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