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11月21日,农历“小雪”,导演乌尔善应景地发布了一张雪中剧照,坚守着“节气博主”的传统。与此同时,《封神第一部》也迎来第四次密钥延期,将公映至12月19日。
距离上映已过去四月有余,然而关于这部东方神话史诗的讨论却从没有降温。前不久,影片还荣获了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在获奖感言中,乌尔善这样说:《封神三部曲》从开始策划到今天已走过10年,感谢近万名合作者的才华和激情,因为你们这个神话才能变成电影中美妙的画面。
的确,电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工种都不可或缺。影片中的大量精美道具,无论是四大伯侯的图徽,象征王权的玉钺,还是龙德殿复杂的饕餮屏风,都是构成震撼视觉感受和神话史诗质感不能缺少的一环。
本期《幕后》,就让我们跟随主持人罗曼和戏用道具美术指导赵首艺,揭秘《封神第一部》的道具诞生记。
马车篇
赵首艺首先向我们介绍,电影中的道具分为“戏用道具”和“陈设道具”两类,“比如一把椅子,因为剧情的需要演员把它拿起来挪到一边,它就成了戏用道具,如果对它没有任何动作,就是陈设道具。”
按这样的定义,帝乙乘坐的马车就是戏用道具之一。电影中,帝乙端坐于马车之上,接见凯旋而归的质子团,这架六米多高的“天子战车”气势恢宏,兼具华丽与古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首艺透露,帝乙马车的设计参考了大量文献记载和历史文物,以求还原中国古代“天子驾六”(皇帝级别应乘坐六匹马拉的两轮马车)的传统礼制。
“我们先找到了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里出土的文物,接着又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了有关辂车的详细描绘,再结合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发掘报告,完成了车的结构、装饰,以及马的挽具的设计。”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设计和加工,这也是《封神第一部》道具共通的创作原则。
图徽篇
影片中,四大伯侯的戏份虽然不多,却对剧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造型和道具设计上也丝毫不敢马虎。
都城朝歌和东西南北四大重镇,五方势力均有各自的代表色和图徽。朝歌的图腾是饕餮,东鲁的图腾是蟠螭,南方鄂州的图腾是象,西岐的图腾是凤鸟,北方崇州则是虎。
色彩上也融入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概念。殷商五行属金,体现“殷人尚白”的传统;东方五行属木,尚青;南方五行属火,尚赤;西方五行属土,尚黄;北方五行属水,尚黑。
赵首艺透露,这一系统性的构思来自于导演乌尔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将色彩和图徽元素渗透到座驾、兵器、旗帜、着装等各种道具细节中,比如姜王后是东伯侯之妹,她的服饰上就有绿松石元素,短剑上也带着绿色。
为了兼具美观和象征意义,图徽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多版的修改,大多都是“显微镜”级别的细节调整。
赵首艺坦言,导演乌尔善美学功底很深,因而对设计的要求很高,而创作团队也乐此不疲,“每次改进一点点,最后达到大家都满意的效果,这种创作是很愉悦的过程。”
兵器篇
做到道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封神三部曲》堪称一个大型“兵器库”,重要角色几乎都有自己的专属兵器,譬如殷寿的玉钺、殷郊的鬼侯剑、比干的挖心剑、质子团的王家侍卫剑、姜王后的短剑等等。
比干的“挖心剑”
赵首艺介绍,每件兵器道具都有独特的形状和外观,还会在设计中暗藏巧思。以王家侍卫剑为例,随着质子由战士到王家侍卫的转变,剑型设计也更加复杂,增加了更多礼仪性的元素。
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饕餮吞人”的纹饰,这也寓意着质子团的处境,既是武艺卓绝的青年才俊,又受困于朝歌和殷寿的控制之下,身不由己。
为了彰显王权华贵,殷寿手持的玉钺也就更加精致华美。赵首艺和团队首先从甲骨文中的“王”字寻找灵感,“王在甲骨文中就是‘斧钺之形’,以斧钺象征王权,给我们在设计上提供了方向指引。”
鉴于商朝是承前启后的朝代,王权的象征也要具有传承性,“我们找到了浙江省博物馆藏的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再综合参考了故宫博物院馆藏,以及河南博物馆透雕夔龙纹铜钺等,最终确定了殷寿玉钺的造型。”
不仅如此,商朝及朝歌的典型符号,饕餮、玄鸟等也在细节设计中有所体现,使得这把玉钺成为无上王权的至高体现。
在制作中,为了达到极致的精细度,道具组大量运用了3D打印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的细节雕刻。可以说,每一件兵器都是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结晶。
屏风篇
除了玉钺,龙德殿的屏风也是殷商王权的重要象征,华美繁复,气势恢宏,无论是臣子还是敌人,置身其下,都能感受到强大的震慑力量。
赵首艺解读,设计龙德殿屏风的初衷就是要展现商朝王权的两大特点:血缘传承和王权神授。
因而饕餮、玄鸟、九鼎成为中心部分的主要元素,四周的图案则融合了大量商朝创立的传说,如“商汤十一征”“商汤灭夏桀”等,展现先祖的功业伟岸。
“饕餮是商王朝的图腾,庇佑着王族子孙,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殷启弑父、质子弑父戏也在屏风前上演,再看饕餮之首就充满了悲剧色彩,王权仿佛在吞噬和扭曲着人性。这就是道具的意义,对剧情起到支持和烘托的作用”赵首艺说。
材料选择上,主要以木雕为主,辅以局部描金处理,彰显历史感,“不要打磨得特别光滑,要保持手工艺和木雕本身的质感,同时有些地方需要一些裂纹,展现它历经几代的沧桑感。”
一直以来,导演乌尔善对于影片道具的要求就是,“制作的完成度和美学的成熟度要跟文物可以媲美,达到博物馆级别。”
谈到这一标准,赵首艺说这既是出于大银幕“分毫毕现”的考量,也是精益求精的体现,“很多道具虽然只是一晃而过,但是我们在制作中依然要注重细节,正是无数小细节,才能最终形成合力,给观众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闪而过的道具背后,是幕后工作者几年如一日的付出努力。就像乌尔善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
我们也期待着在第二、三部中,各种各样的精美道具能再度绽放光彩,在大银幕构筑绮丽绚烂的东方神话世界。